2024(2):1-9.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1
摘要:近几年,我因为在泰康燕园养老社区志愿服务,经常有机会见到住在那里的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他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1997年在神农架的一个笔会上。有一次他问我,愿意不愿意看看他的“养老学研究笔记”,我当然求之不得。
2024(2):10-23.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2
摘要:
2024(2):24-37.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3
摘要:本研究以“死亡话语素养”和“叙事定位”为理论框架,以主题导向的话语分析为方法,考察生前预嘱推广活动中讲者的叙事话语和听众反馈,探究其中的死亡话语素养实践。语料为三场分别针对大学生、安宁志愿者、养老院住户的宣讲活动。研究发现,通过对故事中医患及家属的决策话语权关系、讲者与听众的权势或等同关系、对宏观传统话语之挑战的叙事定位,讲者呈现和建构了以生前预嘱来规划临终阶段医疗决策、掌握生命自主权的相关知识和积极态度,践行了死亡话语素养。听众增强了对生前预嘱的了解和积极态度,部分人随即采取了相关(话语)行动;部分人对生前预嘱的法律效力持怀疑态度;也有部分人对谈论此议题持消极逃避态度。在讲者与听众的互动过程中,死亡话语素养得以实践和发展。
2024(2):38-49.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4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父母在开展儿童死亡教育过程中所展现的“死亡话语素养”,即认知层面,父母是否具备关于儿童死亡教育和跟孩子谈论死亡的客观知识;态度层面,父母是否有公开、正式和孩子谈论死亡的情感和行为倾向;话语实践层面,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开展儿童死亡教育,以及他们采用的言语行为方式。研究采用“儿童死亡教育调查问卷”作为主要工具,并通过方便抽样的方式,收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289位中国父母的问卷数据。此外,基于自愿原则,对12位参与者进行了深入访谈,并对访谈录音进行了主题分析。研究发现,在态度层面,参与调查的父母普遍展现出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对儿童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有着较高的认可。在认知层面,虽然父母对儿童死亡教育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在话语实践层面,父母倾向于利用死亡相关绘本和电影作为教育工具,但在具体的死亡主题活动,如临终告别、葬礼、扫墓等方面,参与度尚显不足。访谈材料与问卷调查基本一致,并进一步揭示了影响中国父母“死亡话语素养”现状的多种因素。本研究不仅揭示了中国父母在与孩子谈生论死时的“死亡话语素养”现状,而且对儿童死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中国父母“死亡话语素养”的养成和提升。
2024(2):50-62.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5
摘要:目的 调查不同年龄组民众对生前预嘱的实际认知和行为倾向。方法 在“死亡话语素养”概念基础上,采用自制问卷调查对五个年龄组444名参与者的生前预嘱的实际认知和行为倾向。结果 民众在多方面认同生前预嘱理念,也愿意填写生前预嘱,但总体来说填写生前预嘱的比例还比较低。对生前预嘱的认知和行为倾向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进的趋势,其中中老年组(50-59岁)填写比例和不愿意、不确定的比例均为最高,这种分化现象可以由代际社会学的“社会代”和“生命历程理论”来解释。结论 生前预嘱推广必要且紧迫,可以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特别是加大网络宣传力度,突出填写的促动因素,尤其是不得善终的实际案例,努力提高民众的死亡话语素养。此外,推广也需考虑不同年龄人群的实际特点。
2024(2):63-71.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6
摘要: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 ACP)作为安宁疗护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民众晚期照护质量,为安宁疗护工作中需要重点发展的内容,早期开展ACP工作有助于推动安宁疗护的进程。本文将详细阐述ACP的概念、国内外护理人员ACP的自我效能与实践行为的现况,以及两者的相关性作一综述。可为推进ACP开展及促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提供依据。
2024(2):72-83.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7
摘要:民间的丧葬习俗既是对逝者的关照、缅怀,也是对生者走出亲人去世的悲痛的助力。宗族是保证丧葬仪式顺利完成的主要力量,其在丧葬习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却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文章以广西双福村丧葬仪式过程为例,剖析宗族作为传统社会组织在丧葬习俗中有助亲人情感的疗愈、调节心理、弘扬中华孝文化、重塑社区共同体意识,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功能。
2024(2):84-97.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8
摘要:墓园景观以墓碑为核心,凭借丰富的多模态资源承担起与墓园来访者进行价值交流的重要功能。相较于普通公墓,名人墓园设计者的官方性和对来访者的可及性更高,其基于多模态资源的价值交流对于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也有着更大作用。本研究应用Ledin & Machin提出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对具有代表性的名人墓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中的33座名人墓碑,从形制与材质、字刻、图案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名人墓园中的多模态资源统一了实用与象征意义、传统与现代文化以及个体与群体价值,暗含着价值观念的持久性与普遍性。在集成设计的模式下,这些多模态资源引导来访者自然地理解与接受主流价值观念,以此构建并传播了社会共同价值观。
朱雅麟 , 范渝龑 , 张慧贤 , 陈宗浩 , 杨冠楠 , 柴守霞
2024(2):98-107.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09
摘要:目的 了解国内外近10年癌症患者死亡教育研究现状并分析其研究热点,为之后我国开展有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检索2014年1月-2023年12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WO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癌症患者死亡教育相关文章,对中英文数据库去重后导入CiteSpace6.1.R2文献分析软件中,进行发文量、关键词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257篇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得出3个方向和6个热点:丰富癌症患者死亡教育模式研究,包括开展不同癌症类型病人的死亡教育,开展死亡教育专业化培训课程以及丰富患者教育资源;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包括提高患者对死亡认知,增强患者临终关怀服务;癌症患者死亡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包括专业化的干预方案的构建与实施。结论 国外有关死亡教育的研究框架和模式较为成熟,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之后应开展相关研究,构建有关死亡教育研究框架,同时借鉴国外研究,构建本土化的死亡教育模式,促进我国癌症患者死亡教育研究的发展。
2024(2):108-112. DOI: 10.12209/j.hrssx.202412021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