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生死学
  • 2025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死亡哲学
    • 中日佛教生死观及临终关怀研究进展与评述

      2025(1):1-16.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1

      摘要 (1) HTML (1) PDF 1.45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死亡议题突破传统禁忌,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临终关怀作为应对现代医学伦理困境的实践方案,逐渐发展为全球性议题,而佛教凭借其独特的生死智慧成为重要学术增长点。中日作为东亚佛教文化圈的核心国家,其临终关怀研究呈现差异与互补性。对比可见,中国长于理论溯源与本土化阐释,日本则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佛教资源的公共化应用。因此在未来,研究需突破学科与文化壁垒,在“全球本土化”框架下整合中日经验,构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弹性的临终关怀模式,使佛教生死智慧成为回应现代性困境的东方方案。

    • 存在主义视角下:断舍离理念对生死认知的反思与重构

      2025(1):17-23.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2

      摘要 (0) HTML (0) PDF 1.2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存在主义视角探讨断舍离与生死认知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案例剖析断舍离与生死认知的关联,帮助个体用断舍离的实践理念在精神层面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促进生命反思与成长,迈向更高的自我境界。通过断舍离理念反思与重构生死认知,个体能够直面生死更加关注生命本质与内在需求,树立积极生死观,有益于提升个体、家庭、社会死亡素养,促进社会优逝环境形成与和谐发展,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死教育和生死认知路径提供实证参考建议。

    • 否认死亡的主体——对拉康与康德哲学中主体分裂性的比较分析

      2025(1):24-31.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3

      摘要 (1) HTML (0) PDF 1.06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康德哲学中,主体的分裂性被放在了文本的核心位置,这体现了康德对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区分上,而死亡也因主体的分裂承担了不同的意义。基于对本体与现象之间的区分,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四个“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人类的理性认识力图超越自身的经验界限去把握物自体所产生的谬误,而主体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也会产生这种僭越经验界限的谬误。本文将根据康德所提出的二律背反来进一步讨论主体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二律背反,并将其与拉康的性化公式进行比较与分析。

    • >安宁疗护
    • 试析安宁病房中过渡性慰藉物的价值

      2025(1):32-43.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4

      摘要 (0) HTML (0) PDF 1.2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十世纪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渡性慰藉物(Transitional Object)概念,指出其在缓解婴儿分离焦虑中的功能。对过渡性慰藉物的依恋,一方面帮助婴儿体验到对“非我”客体的操控感,另一方面引领其领会如何将“非我”的外在世界纳入自身心理发展模型。本研究在安宁病房长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安宁病房里也时有过渡性慰藉物出现。临终阶段可以被视为生与死之间的过渡状态,过渡性慰藉物的功能在于舒缓这一过渡状态中的角色撕裂、身心痛苦和死亡焦虑等。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过渡性慰藉物理论的应用范畴,更为提升安宁疗护质量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 我国安宁疗护政策变迁——基于ROST CM6软件的政策文本分析

      2025(1):44-56.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5

      摘要 (0) HTML (0) PDF 1.7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梳理我国安宁疗护政策的演变历程,描述政策变化趋势,为政策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ROST CM6软件对安宁疗护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获取不同阶段安宁疗护政策聚焦点,依据社会治理体系挖掘政策阶段性演变规律。结果 随时间的推进,安宁疗护政策文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政策目标由“控制终末期患者生理症状”到“构建包括安宁疗护在内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政策关注群体由肿瘤患者拓展到各种疾病终末期患者;政策内容由提供基础临终关怀服务,全面提升至包含:创新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建设专业化多学科团队、扩大试点实施范围、深化医疗保险改革以及完善配套保障措施等系统性部署;主体由政府主导、医疗机构实行到提倡全社会参与。结论 安宁疗护政策呈现出参与主体的广泛化、覆盖地区扩大化、内容丰富化、体系完备化的变化趋势,但目前仍缺少针对性的安宁疗护政策、落实措施不足,保障措施缺乏,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面的安宁疗护政策体系。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11+1
      • 12+1
    • 中华文化背景下临终与死亡愿景构建

      2025(1):57-70.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6

      摘要 (1) HTML (0) PDF 1.51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柳叶刀死亡价值重大报告》中的临终与死亡愿景进行文化调适和解析,以构建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临终与死亡愿景。该愿景由五项原则组成,包括死亡过程被认可为有多重价值,临终、死亡和哀伤进入日常生活,死亡过程关切生理、心理、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多维满足,死亡过程涉及的社会决定因素被深入认识和处理,死亡过程得到专业照护引领的多点位照护力量支持。该愿景与《柳叶刀死亡价值重大报告》的临终与死亡愿景5条原则相切合,但其具体要义的解读兼备中华文化适应性和高度的实践指引性,可为适用于我国情境的临终照护实践提供理念参考。

    • >死亡素养
    • 专家多维视角下的华人死亡素养概念之检视及启发

      2025(1):71-81.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7

      摘要 (0) HTML (0) PDF 1.07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华人文化社会背景下,学者对死亡素养概念及测量内容的看法。通过邀请问卷法收集生死相关领域不同专业学者对死亡素养概念及相关内容的表达文字稿,并对其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提出需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死亡素养指标评价体系等多项建议,考虑增加公众对死亡、临终与丧亲的认知和态度维度,以及信念和信仰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不同文化和社会对死亡概念的理解差异,社会变迁影响人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以及需要建立华人死亡素养的测量工具。

    • 晚期癌症家庭照顾者的死亡素养与照顾负担的相关性研究

      2025(1):82-98.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8

      摘要 (0) HTML (1) PDF 1.42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癌症家庭照顾者的死亡素养与照顾负担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珠海某三级医院190名晚期癌症家庭照顾者,使用死亡素养指数量表(DLI)和癌症患者家庭照顾者负担量表(CBS-CP)进行调查,数据通过SPSS 27.0分析。结果:(1)死亡素养总分为181.01±27.47分,经验知识维度得分最高(8.56±1.30),社区知识最低(4.10±1.76);(2)照顾负担总分为47.62±19.97分,疾病观负担最重(2.26±0.92),社会负担最轻(0.81±0.66);(3)死亡素养与照顾负担呈显著负相关(r=-0.392,p<0.001);(4)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患者关系、家庭月收入及死亡素养是照顾负担的独立影响因素(R2=17.9%,F=3.750,p<0.001)。结论:晚期癌症家庭照顾负担以轻中度为主,死亡素养水平中等,社区知识亟待提升;死亡素养越高,负担越轻。建议通过生死教育与社区支持改善照护质量。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广州中职生死亡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5(1):99-109.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09

      摘要 (2) HTML (0) PDF 1.27 M (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职生死亡素养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学校管理者制定提升中职生死亡素养水平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死亡素养量表、中文人生意义问卷对广州某技校712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职生死亡素养得分为5.63±2.22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专业是否医学相关、居住情况、人生意义感是中职生死亡素养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中职生死亡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学校领导者可以为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及与非父母居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死亡教育,并通过帮助其找到人生意义,进而提升中职生的死亡素养水平。

    • >生死教育
    • 香港教育大學的生死教育課程的實踐

      2025(1):110-118.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10

      摘要 (0) HTML (0) PDF 1.13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黃偉鴻現時於香港教育大學的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任教。他在2011至2021的十年間,教授《生共死》及〈生命之旅〉兩門有關生死教育的科目。本文講述他於接手籌備這兩門課時所面對對的情景與困難,怎樣在舊有的學科框架上加入新的多元學科角度,和怎樣構思以經驗學習為主導的新科目。文章也具體說明他的課堂安排和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文末,亦分享幾個能反映他教學成果的故事。

    • 上海市高校生命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上海44 所高校调查研究

      2025(1):119-129.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11

      摘要 (0) HTML (0) PDF 1.1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命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 观具有 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更新,生命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本项 目组向上海市 69 所本科和专科院校发放调研问卷, 旨在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全面了 解上海高校生命教育 的现状,共收到有效问卷44 份。经调研发现上海高校生命教育整体处于源欠缺、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 。尽管部分高校已开设相关课程并开展实践活动 ,但仍需在政策支持 、师资培养 、 课程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 本文基于调研结果,提出了完善生命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等建 议 , 以期为推进上海高校生命 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 >书评(序言)
    • 以死启生:以生死教育照亮青年心灵兰霞萍《大学生生死教育研究》评介

      2025(1):130-136. DOI: 10.12209/j.hrssx.2025060112

      摘要 (0) HTML (0) PDF 1.1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下教育缺少对死亡的关照,缺少以生死教育激发个体生命觉悟的努力,导致培养出来的人局限于现实经验世界,也易固化漠视死亡的文化。《大学生生死教育研究》的撰写源于对大学生群体生命状态的敏锐观察与思考,凸显了大学生生死教育的必要性和价值,建构了从大学生生死教育需求到大学生生死教育路径的理论体系,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理论建构与实践反思的融合、生命关怀和社会关切的融合、教育学立场与跨学科视域的融合,扩展了大学生生死教育的研究范式。其中所蕴含超越性向度,也是作者精神品格的展现。生死教育研究有如燃灯,死可启生,当青年的心被光照亮,他们生命才能迎来绽放。